因为热爱,我们可以做的更好!——森海塞尔声

写在开头的话。
在此之前,我并没有正经地做过纪录片。直到12年的6月,PAE通过HOMEBOYCINESTUDIO的李文涛老师找到我,才有了后来的森海音乐旅程。这是一个关于电影声音录制方面的纪录片。而就在当年的年初,我被奥迪的一个声音录制的纪录片所感动,后来也在影视工业网上发布了一篇文章(http://107cine.com/stream/3853/)。那篇文章流传的很广,也在互联网上激励了很多同行。所以,当我接到这个项目的时候,我觉得这是我义不容辞应该去做的一个事情。

今天写下这篇手记的时候,我正在青岛做另一个项目,每天的睡眠时间都难以保证,但是还是经常说的那句话:与坚持梦想者同行。所以,写出这篇手记,希望把更多的正面的能量和大家分享。


1,
因为这个项目是需要提案的,可是一个纪录片如何提案呢?这就是一个问题。OK,我当时想,之所以要提案,因为它是一个商业项目。那么对于客户来说,他希望在提案看到的是你将用什么样的思路去呈现商业价值。一个把商业价值埋藏在故事人物下的方式。所以这个“既要埋藏,又要体现”的逻辑推导就成了提案的重中之重,解决了这个问题,其他的问题就好说。所以,我在出发之前就知道,我不可能做出一个“典型纪录片”的东西,他是附着在纪录片的表现形式上的超长版广告。紧接着解决的问题是,他是一个产品广告,还是一个理念型的品牌广告。这个是客户的需求问题,所以我们经历了深入的讨论,结论是要做一个关于品牌东西。好了,关于品牌的问题就变的集中了,通常品牌的建立就是要输出一个属于品牌本身的理念,价值观。之后,大约经历了一周的思考,开会。我确定了一句话“因为热爱,所以我们可以做的更好”。貌似听起来并没有什么出彩的,但是他却真实的反应了森海的状况,反应了主人公的状态,在之后成片后,也验证了这句话并不是一句空洞的话。

为了有的放矢地拍摄,我制作了一个挺详尽的“纪录片脚本”,可能这个词对于专业纪录片创作者来说挺不屑的。但是对于我这样一个广告思路比较重的人来说,我还做不到潇洒的去拍摄纪录片。但是最后也是机缘巧合,在这帮严谨的德国人中,他们真的按照我预想的一切去完成了。仿佛是个奇迹,设想的脚本,和最终的发生如此的吻合。

以下是最早PAE给到我的项目设想,以及我最终完成的创作脚本。
(以下可提供下载)
pae项目设想
我的创作脚本

因为热爱,我们可以做的更好!——森海塞尔声音微旅程创作手记
2,
我第一个见到的主人公是录音师雅克布,这是一个荣获格莱美录音大奖的同志。见到我的时候,完全没有大腕的样子。他告诉我他在德国已经看过好几遍我写的脚本(之前已经被翻译成英文版本),然后他非常认真且有些惴惴的和我交流了一些看法,他更想知道我要问他哪些问题。我渐渐开始感受到这个德国人身上的特质。在席间我拿出之前准备好的小礼物,一个刻有他中文译音名字的中式人名章,这个举动让他大呼小叫,一下就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这点可以证明,送东西这事,中西方都还是认可的:)

后来在北京见到的是另一个主人公,罗夫。他是一个热衷于JAZZ的快乐的老先生。他的性格和雅克布完全不同,突然我刚建立起的对德国人气质的印象又被颠覆了。但是我告诉自己,这就是一个真实的人,我不可以去按照我原先猜想的人物性格去执行脚本。我要想想更好的方法,但是无论如何,在那时候,我已经说服自己要去了解他的世界。
因为热爱,我们可以做的更好!——森海塞尔声音微旅程创作手记
3,
我和PAE的同事一起做了拍摄计划,我们的拍摄的主战场是上海,成都,广州。其中上海,是拍摄森海家族的人,丹尼尔。成都是11天,电影声音录制的主要时间。广州,在广州village和广州交响乐团一起做电影音乐的录制。

当时我把上海的拍摄安排在了首站。因为上海的拍摄量很小,只是采访一下丹尼尔。因为这可以让我在小范围内,对我的拍摄计划试试水,回北京后可以简单地剪辑,看看和文案中的设计,在哪里会有差距。这样在去到成都之前可以再进行一次调整。

美好的事情就此开始了,丹尼尔给我介绍森海,与森海对音乐的看法,森海对市场的看法,对年轻人的看法。他告诉我森海的员工都是喜欢音乐的,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就是音乐。他们不认为有什么所谓的最好的产品,好的产品是需要从人们的需求中提炼出来的。如果今天人们喜欢高保真的音乐,他们就做这个,如果有一天人们就喜欢嘈杂的的音乐,他们就做那样的特殊耳机。我问他,前瞻性的部分怎么解决呢?我们的产品不能总是滞后的。他认为这就跟他们为什么要给很多年轻人的活动提供赞助一样,比如草莓音乐节这类的。他也提出做声音社区的概念。因为他认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将在今天的年轻人身上显现,所以,在森海也专门有一个部门就是去研究这些发展趋势的。我想也许这就是每一个可以成为大品牌的厂商都会具备的特质。通过他的采访,给我的印象是热情,对音乐的热情;冷静,对市场分析的冷静;大胆,对年轻人的愿望认可的大胆。

我第一次近距离地、真切地被一个品牌所感动!从这一刻开始,纪录片的技术问题都不再是问题,因为我相信我做的事情是真的,我相信我拍摄的对象和我设计的是一样的,我只要相信他们就好。我也渐渐地明晰了,我要做的片子是个什么样子的:热情,冷峻,创新。
因为热爱,我们可以做的更好!——森海塞尔声音微旅程创作手记
4,
我们在拍摄前两天抵达成都。接着开始在成都看景,和电影组开会,熟悉事情将要发生的环境,带着两个德国人转转成都。与此同时,雅克布正在等待他的录音设备从法国发到香港再转运到成都,他看起来比任何人都焦急。终于,森海的数码录音设备抵达成都,他和助理进行了一下午的测试。

紧接着的工作日的第一天就是在赛车场录制几款超级跑车的声音。记得那是一个非常阴冷潮湿的下午,但是雅克布显得非常的兴奋,只穿了一件很单薄的毛衣。没想到,没过多久录制却出现了状况,声音录制超过10秒后就没有声音了,但是同期的监听是没有问题的。回放的时候,10秒后就没有任何声音。这个事情,可是让雅克布苦恼极了。我们在赛道的尽头,等待发车,1个小时过去了也不见动静。我们走回到他身边,他一个菜单一个菜单地检查,没有发现问题。他给森海打电话,给他法国的租赁朋友打电话,上skype问德国的朋友,一概没有结果。他蹲在潮湿的赛道边,沮丧的很。时间一秒一秒地流过,很快,天就黑了。我安慰他说,没关系,你慢慢调,我们就在这里等你。其实,当时我们的团队,完全可以在屋子里面吹着暖气,唠着嗑,但是我选择了,在寒风中等着他,虽然我听不懂德语,也看不懂录音机的菜单。直到赛道关门,我们只能回到酒店。快晚上11点了,我们已经洗漱完毕,打算入睡,雅克布给所有参加工作的同事发了一份Email,看完Email我就呆了。

在Email中,雅克布先是向所有工作组的同事抱歉,叙述了下午发生的事情的经过,而后列出了他都检查了哪几项,大约有十多项,并描述了检测结果。最后他告诉大家,在他晚上回到酒店的后续检查中发现,原来是录音线材的问题。他一共有3条线,其中两条是法国发过来的,有一条是森海中国在北京做的线。他检查线材的时候,只试了法国的两条,发现都有问题,就觉得问题不是出在线上,没想到,只有在北京做的那条线才符合数字话筒录音的标准。这是他没有想到的。在完整地描述完检测结果后,他在邮件中写因为自己而耽误了工作进度,他希望在后面的工作计划中补救。

德国人的严谨再次展现。我完全被征服。所以,后来他提出要在清晨上山录制鸟鸣的声音的想法的时候,我被问到纪录片组会不会去跟拍,我坚定的说,一定去。我们虽然语言不通,但是这种相互激励的力量开始循环,人们面对工作的态度开始主导整个事情的发展。
因为热爱,我们可以做的更好!——森海塞尔声音微旅程创作手记
5,在拍摄中,我们采用了双机拍摄,由于大部分的画面都没有二次的机会。所以,我们的摄影师佩戴了对讲机,我作为导演,跟随一台拍摄特写的机位,随时用对讲调整两台机器的位置。另外,这类拍摄中摄影师很辛苦,要不间断地拍,才能抓到那些真实可信的东西。所以,为了避免因为指挥错误导致的胡拍,我不停地盯住主人公,随时跟随他下一步要做什么,然后立刻通知摄影师,让他们变换机位。

在镜头的分配上,我们一台机器配16-35,70-200,一台机器配35,50,85。前者在外围,后者在中近处。为了不给拍摄对象制造压力,我们的经验是先用第一台机器在外围抓到基本可用的内容,然后第二台机器迂回地靠近。最后一个阶段,被我称为自由攻击阶段,就是基本的叙事保证之后,就开始抓情绪的东西,这个时候就只能靠摄影师自己的随机应变了,在于对人物的理解,和平时看片的积累。

想抓到你觉得“OK”的瞬间,就只能坚持长时间的跟拍,这个被我戏称为“疯拍”模式。听起来好像没什么技术含量。但是我想说的是,“疯拍”真的很难,首先考验是的摄影师和导演职业的坚守。你必须坚持那些你要的好的瞬间,你必须为了一个短短的瞬间锲而不舍,你必须知道一个高品质的影像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你必须明白所有人的成功都不是躺着晒太阳就能得来的。其次是在长时间的拍摄中,你还要始终保持头脑清醒,还能记得前一天开会说的今天的拍摄的精髓是什么,要知道这个镜头里面最打动你的是什么。这真的是对身体和精神的高度考验。
因为热爱,我们可以做的更好!——森海塞尔声音微旅程创作手记
在声音方面,我们要处理的最大的问题是线的问题,其实我们可以使用机载话筒,但是为了保证全片的声音质量,我们有两个录音师全程举杆,同时主人公身上还有无线麦克。但是,举杆的问题就来了:双机,双杆围着一个场地拍摄,特别是在自由攻击状态中,人和线都容易搅合在一起。于是我们在出发前设计了一套无线杆。就是在声音通过录音杆到便携调音台,再在调音台上安装一套无线发射的装置,信号发回到摄影机身上。在拍摄多人固定场景的时候,我们采用了双杆入调音台,然后无线+有线入摄影机,这样可以保证两台机器都可以录到同样的音轨,这样对剪辑的时候挑选素材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我们每天的素材都在4-6张CF卡,拷贝的压力是很大的。而我们不仅拷贝,还坚持每天转码,当然这个牺牲的就是睡觉的时间。当时我们没有跟组剪辑,这个工作都是我自己完成。我和摄影师,每天晚上一起边转素材,边检查素材,而且每天都会调整拍摄策略,从拍摄技巧到艺术追求的统一。纪录片导演在现场很难100%指导人物和摄影机的配合。所以,每天讨论素材,就能慢慢的把大家的认识统一到一起,这样现场的拍摄才能有保证。在开会中,摄影师们也会和我说他们的想法,于是我们的拍摄每天都在一步步地修正。最后,则会出现一个高效率的团队。这个过程真的是很辛苦,但是没办法,我告诉自己,这种事情不坚持,到了剪辑台上就要哭的,所以,坚持吧。

进入后期阶段,叙事并不是一件太难的事情,但是把握情绪的部分,在叙事中找到情绪的点,让情绪镜头看起来不那么孤立,这是不容易的。这个需要想,什么样的镜头能体现什么样的情绪,什么样的光线能体现什么样的情绪,人物什么样的转身体现了什么样的情绪,这些细小的地方都要注意。在剪辑的时候,很多时候是创造出来的情绪,因为纪录片和剧情片不一样,你不可能去完美地设计所有的镜头。但是不得不说,最初的脚本指导拍摄和剪辑,每个环节执行的时候都尽可能地去完成最初的设计,这样镜头的设计就是一种损失最小的状态,再加上剪辑时候的重新创造,这样就会好很多。

另外,这次在后期中,音乐帮了我很大的忙。为一部影片挑选音乐也是很麻烦的事情。所以,我在出发拍摄之前,就找了一些音乐,让自己融入情景,也让拍摄的其他人融入状态,因为音乐就像一种所有人都能听懂的语言,不用解释,一听就懂。到了后期的时候,我每天剪辑一些,但是我每天早上到机房,都是迎着朝阳先听一小时音乐,去找到最合适的,然后会放到剪辑台上去试,一条条地推翻。我在成片中只用了三段音乐,但是当时却找了30多条,这三十多条还只是觉得可以用,而下载下来,试听的音乐估计要超过200条。


老实说,我是一个纪录片新手,也不是立志要拍摄纪录片的人。我和我的团队有的只是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的热爱,谈不上什么信念,只是觉得,今天我在做这件事情,我就想尽办法做好它。加上时间的维度,它就变成了坚持!但是我不感到孤单,因为我的摄影师我的制片,大事小情奔前跑后的PAE的工作人员,给大家写邮件的雅克布,在广州录制现场一天没吃饭饿晕过去的罗夫,话很少,但是能做出一条比法国人的线材靠谱的森海塞尔中方工作人员都是特别的坚持!

时隔一年,想起来这段往事,我依然感觉很幸福。

2013,与坚持梦想者同行。恒者行远,思者常新。